近來中央電視台財經《經濟半小時》與各種媒體紛紛大量報道北京、江蘇、上海、深圳等地學校操場塑膠跑道散發“刺鼻異味”。北京一小學塑膠跑道用了不到10天25名小學生流鼻血,部分學生不同程度的發生嘔吐、過敏、頭暈、惡心等症狀。《中國電視報》6月第24、25期以“毒跑道黑幕:工業肥料製成”、“不能讓毒跑道昧著良心坑孩子”為題,連續正版篇幅將造成這些不良反應的原因歸咎於塑膠跑道是利用廢輪胎生產的有毒“黑色塑膠顆粒”;中華網、中國教育網、人民網、閩南網、遼寧新聞網、新京報等媒體轉載並對“廢舊輪胎”生產塑膠跑道口誅筆伐。其依據“廢舊輪胎是國際公認的有害垃圾,有著“黑色汙染”之稱,對環境會產生嚴重的汙染”,“我國環境保護部、國家質檢總局等多部委就聯合發布環境保護部第36號公告,明確將“廢舊輪胎及其切塊”列入《禁止進口固體廢物目錄》”為依據,似乎找到了“毒”塑膠跑道中“毒”的來源是廢舊輪胎原料。有毒有害揮發物的來源真是這樣的嗎?答案並非如此。
首先,國內外對汽車橡膠輪胎產品質量標準都是強製性的,其機械可靠性(抗壓、耐磨、抗衝擊、耐老化等)、化學穩定性、使用安全性都有嚴格的技術質量標準,因為汽車隻有輪胎與地麵接觸,風吹日曬,寒冬酷暑,在惡劣的工作環境中默默承載著全部重量和行車安全。汽車輪胎胎體完好,胎麵磨損尚未達到磨耗極限標誌(胎肩側麵的三角形標識)的稱為舊輪胎,可進行翻新後繼續作為輪胎使用,世界貿易組織(WTO)將這些舊輪胎和翻新輪胎列入二類機電產品目錄,是可自由貿易的產品,而不是有些人認為的“垃圾”;汽車輪胎胎體損壞,或胎麵磨損超過磨耗極限或輪胎側麵損壞而失去作為輪胎使用安全性的輪胎稱為廢輪胎,雖然失去了作為輪胎使用的安全性,但這些輪胎其化學穩定性並未喪失,無論堆放、填埋數百年都不會降解,還會占用土地、滋生蚊蠅、汙染環境。所以,國際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者形象的稱之為廢輪胎“黑色汙染”,呼籲各國政府要立法回收和循環利用這些廢輪胎資源。目前,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包括我國的台灣、香港)普遍對廢輪胎回收利用專項立法,以法律和經濟的手段鼓勵和支持廢輪胎的回收與循環利用。可以看出國際上並沒有所謂的“廢舊輪胎”說法,隻有WAST TIRE(廢輪胎)和USED TIRE(舊輪胎)。我國政府在這方麵的管理也早已與國際接軌,舊輪胎和翻新輪胎貿易歸口國家商務部,國家環保部將廢輪胎作為固體廢棄物歸口管理,上麵提到的“我國環境保護部、國家質檢總局等多部委就聯合發布環境保護部第36號公告,明確將“廢舊輪胎及其切塊”列入《禁止進口固體廢物目錄》”,是記者並沒有仔細看目錄中的備注,備注欄中明確標有“符合《GB/T 19208-2008 》硫化橡膠粉除外”,也就是說國家禁止進口固體廢物目錄中並不包含以廢輪胎為原料生產的硫化橡膠粉。廢輪胎橡膠是一種化學性能穩定的優良硫化橡膠,經機械粉碎後的硫化橡膠粉是一種商品,而不是固體廢棄物。再則,我國舊輪胎是按條計價交易的,而廢輪胎是按噸計價交易,價格相差甚遠,哪個老板都不會做買舊輪胎粉碎生產橡膠顆粒的賠本買賣,這一點全世界都一樣,沒有任何國家將舊輪胎粉碎再利用。所以,一些報道中所說的利用“廢舊輪胎”粉碎成黑色顆粒是不準確的,即混淆了廢輪胎和舊輪胎的概念,也混淆了硫化橡膠粉商品與固體廢棄物的概念。隻有“黑色顆粒”是準確的,因為輪胎生產過程中,為了提高橡膠的機械強度和彈性,必須添加炭黑並加以硫化,所以,所有汽車輪胎的顏色都是黑色的,機械粉碎後的硫化橡膠粉顏色當然也是黑色的。
那麽,學校中有毒的運動場跑道毒從何來?這就要從國家塑膠跑道技術標準,以及目前的跑道生產加工方法來講。為了提高我國運動水平,防止運動者意外傷害,與國際田徑競賽標準接軌,1993年國家頒布1994年實施了《塑膠跑道》GB/T14833標準,2011年修改為《合成材料跑道麵層》推薦性標準,標準中規定了跑道的分類、物理性能、有害物質限量、試驗方法與檢驗等,但並未就合成材料的品種、來源及生產方法做出規定,在實際操作中大多也沒有按照這個標準規定的有害揮發物質限量,以及2004年《中國田徑協會塑膠跑道田徑場驗收辦法》檢驗驗收。目前,國內外運動場跑道的主要原料都是輪胎硫化橡膠粉,甚至歐美國家兒童遊樂場地麵都是輪胎硫化橡膠粉生產的,並沒有發生“毒跑道”的問題。嚴格來講,我國塑膠跑道的興起是從本世紀初,國家體委為參加國際競賽的運動員訓練而進口的塑膠跑道開始,而塑膠跑道在大、中、小學的應用更晚幾年時間。按照2011年《合成材料跑道麵層》標準規定,正式比賽用跑道(標準中的I類、II類)與中、小學教學和大眾健身用塑膠運動場(標準中的III類)的物理指標還是有較大差別的,但對有害物質限量要求是一樣的,曝光的“毒跑道”都集中在這些III類塑膠跑道中,而比賽用的I類、II類塑膠跑道,無論是國外進口的還是國產的因為都是采用工廠預製跑道,並無有害揮發物的問題。
我國的塑膠跑道(後改稱合成材料跑道麵層)的生產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采用工廠熱壓硫化法預製,運到鋪設現場與瀝青或水泥硬質基礎粘合;另一種是在施工現場將硫化橡膠顆粒與粘合劑混拌,攤鋪、碾壓、固化而成。前者並不使用粘合劑或很少使用粘合劑,後者則主要用粘合劑將橡膠顆粒粘合在一起再壓實、固化;前者生產技術裝備要求較高,成本和價格也高,後者技術落後裝備簡單,但成本和價格低廉。國內外正式比賽的運動場塑膠跑道幾乎都是使用的熱壓硫化法預製跑道,包括2005年南京第十屆全運會進口跑道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跑道,無論是國外進口的跑道還是國產預製塑膠跑道,都通過了國際田聯的驗收標準,沒有發生任何問題。而我國目前的毒跑道無一例外都是現場攤鋪的,毒塑膠跑道中揮發性有毒有害物質均來源於這種現場攤鋪跑道中的脂溶性聚氨酯粘合劑,而絕非化學性能穩定的輪胎顆粒(硫化橡膠粉)。試想一個大型停車場中那麽多汽車輪胎,居民小區車滿為患,並沒有人反映橡膠輪胎氣味難聞,尤其是通風不好的室內地下停車場也沒有此類反映,而將這些輪胎機械粉碎後怎麽就能“刺鼻難聞”了呢?將廢輪胎機械粉碎生產硫化橡膠粉並直接利用,是聯合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組織及國際社會公認的廢輪胎無害化資源化利用方式。
國內現場攤鋪塑膠跑道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是橡膠顆粒(較粗的硫化橡膠粉)和脂溶性聚氨酯粘合劑,含有異氰酸酯、甲苯、丁酮、甲醛等有毒有害物,都是國際社會公認的致癌物,對青少年的傷害尤為突出。這種粘合劑粘結力強,性能優異,應用廣泛,價格便宜。這種粘合劑及稀釋劑屬於有毒有害的高分子化合物,尤其是其中的主要組分甲苯二異氰酸酯(Toluene Diisocyanate,簡稱TDI),對皮膚、眼睛有強烈刺激作用,並可引起濕疹與支氣管哮喘,人體經呼吸道吸入,當濃度超過4.46mg/M3時,即可產生明顯的流淚及鼻刺激;隨著濃度的增加,眼和呼吸道的刺激症狀漸明顯;濃度到46.83mg/ M3時已達人體刺激性極限,會造成呼吸道黏膜、眼睛、鼻黏膜化學損傷;嚴重者會引起皮膚水腫、組織壞死、肺水腫,甚至造成化學性呼吸窘迫症導致死亡。
在《合成材料跑道麵層》國家標準中規定“遊離甲苯二異氰酸酯≤0.2 g/kg”,有害物質試驗方法“按GB18583中規定的相關方法進行”。GB18583是《室內裝飾裝修材料膠粘劑中有害物質限量》國家標準,標準規定的氣相色譜檢測方法適用於液體膠粘劑樣品中有害物質的檢測,並不適用彈性體的塑膠跑道樣品檢測,標準中規定的檢測試劑無法溶解固體硫化橡膠粉,不知以往塑膠跑道驗收中是怎樣檢測揮發性有毒有害物?從《合成材料跑道麵層》標準中的試驗方法—試樣取樣中可以看出是允許采用現場攤鋪的方法生產塑膠跑道。這種方法生產的塑膠跑道在“價低者得”的工程招投標中,怎能不出毒跑道的問題?再則,有害物質限量指標由誰來控製?怎麽取樣?怎麽檢測?誰來驗收?按《中國田徑協會塑膠跑道田徑場驗收辦法》規定的“驗收組由中國田徑協會選派”,“III類田徑場地驗收組由2人組成”,顯然即不專業,也缺乏權威,揮發性有毒有害物的檢測應由環保檢測部門出具檢測驗收報告更顯專業與權威。其實,現場攤鋪的塑膠跑道從一開始就存在“毒跑道”的問題,2003年因《北京青年報》報道北京最早一批中小學現場攤鋪塑膠跑道因揮發性有害氣體傷害學生就被叫停過,但真正的原因並未得到深究和很好的解決。沉寂幾年後,為達到教育局對中小學運動設施硬件要求,現場攤鋪的劣質跑道卷土重來。
有沒有低毒或無毒的粘合劑可用?答案是肯定的,但價格要比脂溶性聚氨酯粘合劑高出許多倍。目前,毒性高的脂溶性聚氨酯粘合劑價格已降到每噸千元左右,但環保型水溶性聚氨酯粘合劑價格在每噸1.5-2萬元,要比脂溶性聚氨酯粘合劑高出15-20倍,其它類型的環保型粘合劑價格更貴,且施工及性能不見得比聚氨酯粘合劑好。現場攤鋪型塑膠跑道每平米價格約為90-150元,而工廠預製塑膠跑道成本價最低都在200元以上,北京奧運會進口的意大利Mondo公司預製跑道價格超過每平米2000元。而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在塑膠跑道項目招投標中堅持“價低者得”的原則,使環保型工廠預製塑膠跑道根本無法與劣質現場攤鋪塑膠跑道競爭。更可怕的是此次媒體曝光的那些小作坊為節省成本,用更劣質更便宜的添加劑與脂溶性聚氨酯粘合劑勾兌,這些添加劑大多都是有毒有害的有機化合物。再則,我國建設工程招投標過程中,層層轉包也是產生“毒跑道”的製度性原因。最終以低價實際現場攤鋪工程承包者也不會做賠本買賣,一定在施工原材料中千方百計采用質次價低的劣質材料,媒體揭露的使用非輪胎雜膠混合橡膠顆粒,價格比輪胎硫化橡膠顆粒低很多,但這些劣質橡膠顆粒會降低塑膠跑道的物理性能,並不是揮發性有害物的根源。使用有毒有害添加劑降低粘合劑製造成本,才是揮發性有害物之根源。多年前我曾詢問浙江一家還算規範的塑膠跑道生產和施工企業老板:“粘合劑散發的刺鼻氣味對你們施工隊的工人傷害更大,怎麽解決這個問題?”,這位老板對我講:“工人流鼻血是常有的事情,所以亞洲集團AG采取3個月換一批人的辦法,否則人是吃不消的”;“那麽用戶在使用中也會深受其害怎麽辦?”,老板講:“亞洲集團AG施工後有一個固化(幹燥)期是不讓使用的,運動場一般都在室外,有利於揮發性毒物擴散,等有毒有害揮發物散發(幹燥)差不多了,應該影響不大”。情況並非如此,這些粘合劑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在陽光照射下有一個長期揮發的問題,尤其在沒有風的空氣擴散條件較差的情況下尤為突出。
國內也有生產優質工廠預製塑膠跑道的企業,我協會一家會員企業生產的工廠預製塑膠跑道產品經過國際田聯設在德國的檢測機構嚴格檢測,各項性能指標全部達到國際田聯質量標準,而且其中四項指標超過意大利Mondo公司的產品。意大利Mondo公司是國際田聯塑膠跑道技術質量標準的起草者,占據世界比賽用運動場跑道80%以上的市場份額。在全國第一屆循環經濟國際博覽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拿著我協會這家企業生產的預製塑膠跑道樣品和國際田聯為他們產品頒發的“可用於國際田徑賽”認證證書,向有關方麵讚賞該企業不僅將廢輪胎利用的很好,而且產品質量達到世界一流。他們也是國內唯一為2008北京奧運會賽場提供優質塑膠跑道的供應商,但該企業的優質產品卻很難進入國內市場,尤其是中小學教學和大眾健身用的III類塑膠運動場,原因就是政府相關部門片麵的高舉“市場經濟規律”“價低者得”的招投標大旗,崇拜“市場萬能”。其實,即使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歐美發達國家,他們也不認為“市場萬能”。因為他們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就認識到,由於非對稱信息、壟斷特權、外部性、公共物品等因素,市場無力實現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而摒棄了“市場萬能”的幻想,尤其是涉及到社會公共服務、外部負效應等問題時,市場調節總是失靈的,政府必須用公權力幹預和調控市場行為。
外部負效應是指某一主體在生產和消費活動過程中,對其它主體造成的損害。外部負效應實際上是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成本外部化,但生產或消費單位為追求更多利潤或利差,會放任外部負效應的產生與漫延。例如:投資者為減少消費成本,放任工程承包者采用劣質原材料和有毒有害粘合劑生產“毒跑道”以增加更多利潤,瘋狂的將環保成本外部化,對使用這些塑膠跑道的主體—學生身體健康造成直接損害,而且汙染空氣,惡化大氣質量。在“毒跑道”項目中,投資者(學校或教育局)、施工中標者、使用者(學生)三個主體,前兩個主體都得益,唯獨學生的利益被損害,尤其是中小學生正在長身體階段,對身體健康的損害更大,他們是國家的未來,最終造成對國家長遠利益的損害。在涉及到公共資源配置與環境保護的工程項目時,政府的主導與監管是絕不能缺位的。
世界各國都將橡膠資源作為國家戰略物資儲備,我國是一個橡膠資源十分匱乏的國家,70%橡膠資源靠進口解決,對外依存度超過石油、鐵礦,位居國家戰略資源對外依存度之首。而國內橡膠資源消耗中70%用於汽車輪胎生產。盡管我國社會汽車保有量遠少於美國,但自2010年開始,我國的廢輪胎年產生量已超過800萬噸,超過美國,超過歐盟29國廢輪胎年產生量的總和,穩居世界首位。將廢輪胎資源回收利用,不僅可減少廢輪胎對環境的汙染,而且大大緩解我國橡膠資源短缺。利用廢輪胎生產硫化橡膠粉的過程是純機械粉碎的物理加工過程,生產中沒有化學過程汙染環境,也不改變輪胎硫化橡膠的化學穩定性。這種硫化橡膠粉可廣泛應用於橡膠製品、建材、化工、塗料、建築防水、隔音、道路改性瀝青、國防等領域,其中包括塑膠跑道和兒童遊樂場地麵,北京等大城市主幹道上的減速帶、人行過街天橋表麵鋪設的防滑層大多都采用輪胎硫化橡膠顆粒。而舊輪胎隻用於輪胎翻新再利用,即節約橡膠資源(生產一條翻新輪胎隻消耗30%資源,而行駛裏程可達到新輪胎的80%以上),又減少了廢輪胎的產生量。為促進廢輪胎回收循環利用行業的健康發展,歐、美、日等市場經濟高度發達國家和地區均對廢輪胎的回收利用進行了專項行政立法,製定了強製性回收利用法律、產業政策與發展規劃,用法律的手段調整和平衡了輪胎生產者、使用者、回收處理再利用者各社會主體的經濟利益,規範各主體的經營行為。北美實行了以消費者責任製(歐盟則實行生產者責任製)為基礎的收費與補償製度,實行了行業準入製度,即由政府統一規劃、合理布局、設立廢輪胎的回收加工企業並頒發特許經營許可證書,隻有經過政府批準的這些企業才能從事廢輪胎回收加工處理,這樣即便於政府監管,也避免了此次媒體曝光的河北那些小作坊不規範的橡膠顆粒生產方法。2001年國務院領導就批示廢舊輪胎回收利用的管理要立法,2007年國務院法製辦已將《廢舊輪胎回收利用管理條例》列入立法計劃,但至今該法規出台仍遙遙無期。在國務院領導多次催促下,立一個利國利民的行政法規,十幾年都無法完成,耗時超過了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不能不讓人感到無奈與悲哀。
學校“毒跑道”毒源來自粘合劑,但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產品標準不完善,政府相關部門監管缺失,“價低者得”的招投標製度之殤,打著“市場經濟”“由市場配置資源”的旗號,將廢輪胎回收利用管理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長期擱置,折射出相關政府部門懶政與不作為。孩子是每一個家庭的未來,也是祖國的未來,為了他們免受毒荼,健康成長,能否真正解決好“毒跑道”問題,拷問著政府立法部門、教育部門、監管部門、生產企業和每一個中國人的良心與道德底線。